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一分快三平台直播官方下载 > 新闻动态 > 四野划归朝鲜的三个独师后续:停战后陆续约一万人回到中国


四野划归朝鲜的三个独师后续:停战后陆续约一万人回到中国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9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04

编者按:本号《四野划归朝鲜的三个独立师》发布后,网友都很关心这些人员的归宿。现依已有的公开信息,整理一文,与大家分享。

1953年的夏末,丹东火车站来了一批特别的乘客。

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,肩膀上背着老旧行李袋,手里还拎着从朝鲜带回来的小木箱。

有人头发已经花白,有人还不到三十岁。

站台上没有欢迎的横幅,也没什么接站的人。

只是偶尔有路人停下来看一眼,然后悄悄问一句:“这是哪来的兵?”

没人多说什么。

图片

他们也没提太多。

只是有人在火车驶入站台时,站在门口呆了很久,直到列车停下,还是没动。

有人说,那是金哲洙。

他1949年参军,1950年跟随部队去了朝鲜。

那时候还不到二十岁。

十几年过去了,他从技术组长干到车间副主任,又从副主任调去乡下农场当翻译,后来干脆成了工人。

图片

直到1981年,才终于批下来可以回国。

他说,回来的第一口气,就是想闻闻中国土地的味儿。

那么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得从1950年说起。

那年夏天,东北各地的朝鲜族干部突然开始频繁下乡。

他们穿着军装,带着招募文件,去村里一个一个找适龄青年谈话。

图片

延边、通化、抚顺一带的年轻人,很多人都被动员了。

说是“支援兄弟国家打仗”,也是“保家卫国”,更是“民族的责任”。

可这事儿,其实准备得很早。

东北抗联时期,不少朝鲜族老兵就已经参加了抗日,后来又跟着部队打了解放战争。

这些人熟地形、懂语言,政治背景也清晰。

军区早早就打算组建几个以朝鲜族为主的部队。1950年秋,三个整编师正式成型——164师、166师和独立15师。

图片

兵源主要来自吉林延边,也有沈阳、哈尔滨的。

年纪最大的有三十多岁,是抗联出身,最小的还不到十八,刚从学校动员出来。

组训非常紧。

白天战术训练,夜间学朝鲜半岛的地形和语言。

那会儿,双语口令是常态。

白天听的是“齐步走”,晚上换成“빠르게 이동”(快速移动)。

图片

谁也没觉得别扭,大家都知道,马上就要打仗了。

真正上战场后,情况比他们想的要复杂得多。

1950年9月,美军登陆仁川,局势急转直下。

这三支部队被迅速投入前线。

横城、长津湖、清川江...大多数人都没打过那种仗。

164师一个连在横城遭遇美军伏击,通讯断了三天。

图片

有人冻伤,有人弹尽粮绝,最后靠着一个带伤的副连长带路,才摸回主力阵地。

独立15师的炊事班,有人顶着炮火给前线送饭,送完自己却没回来。

也有人在那时候写下了遗书。

金光日,延吉人,18岁,在档案袋里留了一句话:“我是在中国出生的,但统一是我们的希望。”

这话后来被人抄在了烈士陵园的墙上。

可是真正难的是战后。

打完仗后,这三支部队没有集体撤回中国。

部分留在朝鲜,参与战后重建。

有的被并入朝鲜人民军,有的转入地方工厂、政府机关、农村单位。

起初待遇还不错。

可慢慢地问题就来了。

语言是第一道坎。

图片

他们讲的是东北朝鲜族的口音,跟平壤官方语言差别不小。

朴德山在平壤街头买酱油,被小贩听出口音,冷冷地说了句:“你不是这儿的吧?”

文化差异更大。

这些人在中国长大,吃的是大酱炖菜、猪骨汤,写的是汉字春联。

朝鲜那边讲究冷面、泡菜、节日要穿民族服装。

他们不习惯,也没人专门教。

图片

一些人开始变得沉默。

下班后不爱出去,聚在一起说东北话,围着一张小炕桌吃酱菜。

有人偷偷写信回家,有人托人带点中国烟、中国糖。

那会儿中国的“猴王”香烟,是他们最珍贵的礼物。

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回来。

手续很复杂。

图片

要身份核查,还要朝鲜方面批准。

有的人排了十年队,有的人等到父母去世才拿到批文。

有人干脆放弃了。

说:“算了,哪儿都不是家了。”

1953年到1981年之间,约一万人回到中国。

第一批回来的人,很多都落户在丹东、延吉、沈阳。

图片

他们多半年纪不小了,有的从头开始。

有个叫金哲洙的,原来在朝鲜一个水电站当技术骨干,回国后只能进厂学徒。

有人问他后悔吗?他说:“不后悔。

哪儿也比不上这里。”

也有人回到农村。

延边有个村子,几个回国的老兵搞了个农机队,自己修拖拉机、改播种法,几年下来,村里亩产翻了一倍。

图片

他们不怎么和人提当年的事。

有的连孩子都不知道他们去过朝鲜打过仗。

有人说:“打仗的是我,不是他们。”

说起来,这几万战士的命运,其实没有统一的答案。

有的安稳,有的孤独,有的努力适应新生活,也有人始终没找到方向。

但无论结局如何,他们那段经历,已经很难再被知道了。

图片

延吉市有一条小街,过去叫“新华路”,后来有人悄悄改了个口头叫法,叫“回归路”。

从那以后,再也没人这样叫过。

资料来源:李凤林,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资料选编》,解放军出版社,2000年。朴善律,《在朝鲜的中国志愿军朝鲜族官兵回忆录》,吉林人民出版社,2003年。郭廷以,《近代中国史纲》,中华书局,1997年。《抗美援朝战争纪实》,报日人民出版社,2005年。韩光洙,《我在朝鲜的三十年》,延边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(对影三人)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桐昆股份:6月6日获融资买入390.11万元,占当日流入资金比例为5.75%
下一篇:大部分人都是被周围人慢性折磨致死的